毛主席吃飯時,掉在飯桌上的一粒米、一根菜,他都要撿起來吃掉,他的飯碗里從來沒有剩下過一粒米。他要求自己的孩子們不能在他的灶上吃飯,要和工作人員一起到大灶上去吃飯,孩子們外出不準用他的汽車,也不準用公家的汽車,不管風里雨里都是騎自行車。(據2月20日《中國組織人事報》)
“不剩一粒米”的背后是對人民群眾的尊重,是為人民服務的應有之義。財富是人民群眾創造出的,浪費,哪怕只是一粒糧食都是對勞動的不尊重,對人民血汗的揮霍。早在1934年毛主席就指出,為人民服務和貪污浪費水火不相容,浪費同樣是極大的犯罪。在物質極其匱乏和異常珍貴的革命年代,浪費糧食無異于自減“戰斗力”。在生產發展、生活富裕的今天,浪費同樣為發展形勢不容、不被人們群眾所容,浪費過度就等于脫離群眾,就是黨執政的最大風險。
“不剩一粒米”體現的是共產黨人勤儉節約為民服務、艱苦奮斗科學發展的工作原則。毛主席在1956年的一個按語中指出:“勤儉辦工廠,勤儉辦商店,勤儉辦一切國營事業和合作社事業,勤儉辦一切其他事業,什么事情都應當執行勤儉的原則,這就是節約的原則,節約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原則之一!边@啟示我們,用最少的資源代價實現最大程度的為民服務和最多的發展貢獻,才是勤儉節約的真正旨歸。
“不剩一粒米”告訴我們,簡約務實不妨從細節抓起,重內容、重實效。在毛主席眼里,節約不僅是物質的節約,還有時間的節約和精力的節省。他不搞形式、不講排場,“搞一些不必要的形式主義,浪費了大家很多的時間,要知道,時間浪費了是不能挽回的!碑斍叭珖舷麻_展反對“文山會!薄肮珓战哟速M”等活動正契合了這一點。去視察工作,毛主席不僅自帶干糧,還同樣注意節約人力物力——盡量少干擾基層干部群眾!按蠹腋饔懈鞯墓ぷ,應該各司其職,互不干擾,他們要是把群眾等著辦的事放下來不辦……使人家應接不暇,那怎么能夠做調查研究?”